数据分级是依据法律法规与业务需求,对数据按重要性与敏感程度划分等级,进而匹配差异化防护策略的核心环节,是实现 “精准防护、高效合规” 的基础。
《数据安全法》明确要求 “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企业需通过科学的分级方法,让数据防护从 “一刀切” 转向 “按需施策”。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供可直接落地的数据分级表格与策略,同时说明技术工具如何助力分级防护落地。
数据分级的核心逻辑
数据分级的本质是 “按风险定级别,按级别定防护”,核心需解决两个问题:哪些数据需要分级?按什么标准分级?
从覆盖范围看,企业需对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分级,包括业务运营数据(如交易记录、客户信息)、核心资产数据(如技术图纸、算法模型)、管理支撑数据(如员工信息、财务报表)及外部交互数据(如合作方共享资料、监管报送数据)。
从分级标准看,需结合 “影响维度” 与 “危害程度” 制定量化指标,避免主观判断。参考《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指南》(GB/T 35273-2020)及行业规范,可将数据划分为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三级,具体标准如下:
核心数据:泄露、篡改、丢失将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引发重大经济损失,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数据。例如,制造企业的核心生产工艺参数、金融企业的客户资金交易记录、科技企业的未公开核心算法。
重要数据:泄露、篡改、丢失将影响企业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数据。例如,企业的客户基础信息(不含敏感隐私)、年度经营计划、非核心业务系统源代码。
一般数据:泄露、篡改、丢失对企业运营影响较小,无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例如,员工考勤记录、普通办公通知、公开的产品宣传资料。
明确 “分级依据 + 防护要点”
为让分级工作更易执行,企业可参考以下表格,结合自身业务特性调整细化,形成标准化的《企业数据分级清单》:
技术工具如何助力?
数据分级的关键在于 “分级后能落地防护”,天锐蓝盾通过 “自动识别分级 + 按需匹配策略”,让分级防护从 “人工管控” 转向 “自动化执行”。
1. 自动识别数据级别
天锐蓝盾通过多种先进的敏感内容识别技术(如关键词匹配、数据标识符、文件属性、文件指纹、数据库指纹等),对企业海量数据进行自动扫描与分级。例如,扫描到含 “核心工艺参数”“客户银行卡号” 关键词的文件,或来源为 “研发系统”“财务系统” 的数据,自动标记为 “核心数据”;识别到 “客户姓名 + 联系方式” 但不含敏感隐私的文件,自动归类为 “重要数据”。
2. 按级别匹配管控策略
针对不同级别的文件,系统自动匹配差异化管控方案:
一般文件:采取透明加密保护、水印保护;
重要文件:启动日志溯源、加密文件外发需上级审批、并定期备份文档;
核心文件:开启日志溯源以及屏幕录像功能、全面管控终端人员的各类使用操作、禁止文件进行外发、固定存储时刻备份防丢失。
3. 按级别配置访问控制,杜绝 “越权访问”
系统基于数据级别,自动配置访问权限与控制规则:
一般文件:按岗位开放基础访问权限(如全体员工可查看内部办公通知),支持正常下载、打印,但操作行为需记录日志,确保可追溯。
重要文件:访问需 “岗位权限 + 部门负责人审批”,允许在办公终端上访问,但批量下载需额外申请,操作记录实时同步至审计日志,便于追溯。
核心文件:访问需通过岗位权限验证,且仅允许在企业指定终端(如研发专用电脑)上访问,禁止在私人设备或外部网络环境中打开;同时禁止批量下载、截屏、打印等操作,仅支持单条数据查看。
数据分级需通过 “制度规范 + 技术支撑” 实现常态化管理:
在制度层面,可制定《数据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分级责任部门(如 IT 部负责技术落地、法务部负责合规审核)、分级更新机制(如每季度复核一次分级结果,业务调整时及时更新)、违规处罚措施(如越权访问核心数据的追责流程)。
在技术层面,可通过天锐蓝盾等工具实现 “分级 - 加密 - 访问 - 审计” 全流程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避免 “分级后不执行” 的问题;同时定期生成分级防护报告,展示各级别数据的防护状态、异常操作情况,为优化防护策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