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科技公司核心代码随离职员工流入竞品,到某车企因供应商系统漏洞导致研发数据外泄 —— 近年来,数据泄露事件频发,且呈现 “内外勾结、渠道多样、损失惨重” 的特点。数据一旦泄露,企业不仅面临经济赔偿、监管处罚,更可能丧失核心竞争力。在攻防对抗日益激烈的当下,单一的防护手段早已失效,构建多层防御体系,例如部署专业的数据防泄露系统,才是抵御风险的根本之策。
数据泄露为何防不胜防?
1. 内部 “失守”:最隐蔽的风险源
内部泄露占比超 60%,却常被忽视。可能是员工误操作 —— 将含敏感数据的文件误发至外部邮箱,或用私人 U 盘拷贝工作资料时丢失;也可能是恶意行为 —— 离职前批量下载客户资料,或利用权限之便倒卖核心数据。某销售公司的区域经理离职时,拷贝了 2000 多家客户的联系方式,导致半年内 30% 的客户被竞品挖走,正是典型案例。
2. 外部 “强攻”:技术漏洞成突破口
黑客攻击手段不断升级:勒索病毒加密数据后索要赎金,钓鱼邮件诱导员工点击恶意链接,APT 攻击长期潜伏窃取数据。某制造企业的 ERP 系统因未及时修补漏洞,被黑客植入木马,3 个月内核心生产数据被持续窃取却未察觉,直到竞品推出相似产品才发现问题。
3. 链路 “断防”:数据流转中的盲区
数据在传输、共享环节最易 “掉链子”。例如,通过公共网络传输文件时被拦截,与合作方共享数据时未做权限限制,或云存储平台因配置不当导致数据 “裸奔”。某教育机构在与外包公司共享学生信息时,未加密且未限制下载权限,最终导致 10 万条学生家长手机号泄露。
建设多层防御体系:
1. 终端防护:
终端(电脑、手机、平板)是数据交互的 “前线”,需筑牢第一道防线。
权限管控:按 “最小权限” 原则分配访问权限 —— 财务人员仅能查看本部门数据,研发人员需双人认证才能下载核心代码。
行为监控:对终端操作实时记录,当检测到 “批量拷贝文件”“夜间高频传输数据” 等异常行为时,自动弹窗提醒并拦截。
设备管理:禁止非授权设备接入(如未登记的 U 盘、手机),对授权设备进行加密,即使设备丢失,数据也无法被读取。
某互联网企业通过终端防护,成功拦截了员工试图将源代码拷贝至私人硬盘的行为,避免了核心技术泄露。
2. 网络防护:
数据在网络中流转时,需建立 “双向防御”:
入口拦截: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过滤恶意流量,对钓鱼网站、恶意 IP 地址自动拉黑;通过网络准入控制,仅允许合规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传输加密:敏感数据传输时采用 SSL/TLS 加密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中不被窃取、篡改;对邮件、即时通讯工具传输的文件,自动检测敏感内容并加密。
某金融企业在网络出口部署防护系统后,成功拦截了 90% 以上的钓鱼邮件和恶意链接,大幅降低了外部攻击风险。
3. 数据防护:
分类加密:对核心数据(如研发图纸、客户隐私)强制加密存储,即使突破终端和网络防线,未授权者也无法解密;对一般数据采用脱敏处理(如隐藏身份证号、手机号)。
操作审计:记录每一次数据访问、修改、删除行为,形成不可篡改的日志,一旦发生泄露,可通过日志追溯源头。
备份恢复:核心数据需 “本地 + 云端 + 离线” 三重备份,且定期测试恢复能力,确保勒索病毒攻击或硬件故障时,能快速恢复数据。
天锐蓝盾数据防泄露系统——多层防御的技术后盾
天锐蓝盾系列产品覆盖防御全场景,为体系落地提供支撑。在终端层面,可限制非授权设备接入,监控异常操作并拦截风险行为;网络层面能过滤非法接入,确保只有合规设备进入内网;数据防护上,天锐蓝盾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可自动识别敏感数据并加密,记录全流程操作日志,配合备份功能实现 “存储加密 + 操作可溯 + 丢失可恢复”。针对内部风险,其行为审计功能能追踪员工操作,提前预警恶意行为;面对外部攻击,态势感知功能可实时监测网络异常,快速定位攻击源头。
企业通过终端、网络、数据、人员的多层设防,再借助天锐蓝盾等工具实现技术落地,才能在数据泄露的风险中站稳脚跟。
苏州天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厦门天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设立的服务运营中心,是专为本地化客户提供服务的信息安全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苏州天锐是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公司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产品研发,致力于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信息安全产品、顾问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苏州天锐已经为超过2000家企业提供本地化运维服务深受客户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