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一起重大技术侵权案件,中国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屹唐股份正式起诉美国科技巨头应用材料公司,索赔金额达 9999 万元,并主张 3 倍惩罚性赔偿。此案因涉及核心技术泄露及 “内鬼” 问题,引发行业对技术安全与人才竞争的广泛讨论。
据屹唐股份发布的公告及法院案卷显示,纠纷源于两名前员工的 “跨界跳槽”。这两名曾任职于屹唐子公司 MTI 的核心研发工程师,掌握着等离子体源和晶圆表面处理的关键技术 —— 该技术能精准控制晶圆表面离子浓度,直接决定芯片良品率,是屹唐耗时十年、通过收购美国 MTI 公司后消化创新所得,也是其打破国外垄断、打入台积电 5 纳米生产线的 “撒手锏”,全球干法去胶设备市场份额已达 34.6%。
据悉,两人被应用材料公司以 3 倍薪资挖角后,仅半年时间,应用材料便向中国提交一项新专利申请,其技术细节、核心参数与屹唐的核心技术高度吻合,发明人正是这两名前员工。屹唐股份指出,对方此举构成三重侵权:非法获取技术秘密、将秘密用于专利申请并公开、侵占专利申请权,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 “高薪挖人 + 抢注专利” 的模式并非个例。2024 年,国内某射频芯片企业曾因类似情况被海外巨头索赔 2 亿元,维权耗时三年。此次涉事的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是半导体装备中仅次于光刻机的 “硬骨头” 技术,其泄露对国内产业链突破意义重大。
从行业背景看,全球半导体领域的技术竞争日趋激烈。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专利全球占比已从 25% 升至 38%,首次超越美国,但企业实力差距仍显著:应用材料成立近 60 年,拥有超 2.2 万项全球专利,年研发投入约 30 亿美元,2025 年一季度营收达 71.7 亿美元;而屹唐股份成立约 20 年,研发投入仅约 3 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份额不足 1%,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
面对技术泄露风险,国内企业已启动防御机制:中芯国际将核心工艺 “碎片化”,限制工程师掌握完整技术;屹唐股份升级数据安全系统,为关键设备加装生物识别锁;部分企业采用 “双盲管理”“专利雷达审计” 等手段,并通过分期期权、强化竞业赔偿等方式稳定人才。
目前案件尚未开庭审理。业内分析认为,此案若胜诉,将成为中国半导体企业反制国际巨头的标志性案例;若败诉,应用材料可能凭涉案专利构筑技术壁垒,阻碍国内产业发展。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技术博弈,不仅关乎企业权益,更折射出全球科技竞争中 “规则制定权” 与 “技术主权” 的深层较量。
天锐蓝盾:企业数据防泄露助手
在这场技术博弈的背后,数据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锐蓝盾系列产品作为专业的数据安全防护解决方案,能够为企业数据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天锐蓝盾数据泄露防护系统以内容识别技术为核心,融合数据加密、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精准识别敏感数据,对企业文件服务器和终端电脑上存储的静态数据,以及各部门日常工作流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进行全方位扫描,并根据事先设置的敏感数据特征,对正在编辑保存的终端文档进行扫描,当检测到文件中包含敏感数据时自动加密,从源头上保障数据安全。其支持透明加解密、半透明加解密、落地加密、只解密不加密等多种加密方式,满足企业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保护需求。
同时,天锐蓝盾还具备完善的终端行为管控功能,可对员工的打印操作、USB 设备使用、文件使用、程序使用等行为进行管控,权限精准控制、操作全记录、风险智能预警,避免因员工操作不当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在网络准入控制方面,天锐蓝盾网络准入控制系统在用户和设备接入企业内部网络时执行严格的准入验证与授权流程,确保仅合规用户及安全设备得以接入,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非法入侵、恶意攻击以及安全风险的传播。此外,天锐蓝盾还提供详细的审计功能,对所有数据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和审计,便于企业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追溯问题根源,真正为企业构建起全面、细致的数据防泄露体系,助力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守护核心数据资产 。